陽光女性性別陰霾依舊在
工商時報/工商經營報/鮮活職場/D2版 段蔚 2006/6/16
【字體】放大 | 正常 | 縮小
美國財星雜誌(Fortune)連續5年做女性主管專題,標題都是全球最有權力的50個女性CEO,排行是以公司的營業額大小論斷。所以中共寶山鋼廠的總經理上過封面,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的媳婦、現任總理李顯龍的太太何晶所掌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,都很引人注目。

在政界來看,近年來,美國、台灣會不會有女性總統?也時有人提起,好像,女人真的撐起一片天了。


事實上,女性在職場上的體制性的障礙,還沒有完全掃除。要不然台灣最近也不會有「性騷擾防治法」的通過了。


高階主管常是性別盲


性別一直是管理學界不擅長的議題,它是政壇權力分配的一個項目 (特別是台灣有一個女性副總統,執政的民進黨又宣稱,女性公職人員佔4分之1以上是其基本主張),它也是社會科學各學門的學者喜談的差異,但是企業界的高階主管,通常被要求是「性別盲」(gende r-blind)。


男主管做得到的,女主管一定可以,家庭、小孩都不是藉口,甚至,要比男人更優秀,「乖女孩得不到大辦公室」。


但是,回到現實的紅塵人間,社會的傳統價值又要求女性回家扮演「賢妻良母」。現在又常常聽見產官學各界在說,全球人口老化嚴重,台灣尤其激烈,因為每100對夫妻,才生不到120個小孩,出生率是全球第二低。


出生率低是因為職場女性有更多元的人生道路的抉擇。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政治系教授巴布的分析,那是因為60年代,婦運人士呼籲女性走出家庭,卻沒有同時呼籲同樣多的男人走回家庭幫助妻子,於是,多數女人難敵「母職」的壓力,只好對性別研究者者擺出「非我族類」的姿態;或是,選擇不要成家,過單身的自由生活。


年輕女性工作取代家庭


工作取代家庭,成為30歲世代女性人生的第一重心。


性別議題在美國、歐洲已經是如日中天的議題,現在社會科學、比較文學、乃至科學史領域,都有勢力範圍極大的所謂「女性主義」者。女性主義主張,社會上各領域所有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規範,其實都是男性文化、男性價值觀所建構出來的,所以只適用於全世界人類的一半人口。


這些話,在西方1960年代剛出來時,被當作激進分子的偏頗論述,學界的主流沒人理會。


雖然快半世紀前的1960年代,當時黑人民權運動,大學生反越戰越動,也如火如荼,但是女性尋找自我的議題,還是未贏得多數女性的認同。


其實,也許當時職場已婚有小孩的女性們都知道,她們忙於照顧老公、小孩,沒空去了解,也不想了解:什麼是女性主體意識?她們最簡單的想法是:何必把自己弄得認知不協調,日子更難過呢?


今天呢?我們看到一群30歲世代的女性躍起,紛紛成為職場明星,開創出自己的燦爛事業路。


很多聰明的女人早就知道:女性主義的思潮,對幫助掃除性別歧視,協助她們自我實現,和提高日常的生活品質,是大有幫助的。但是這個目前很有影響力的社會運動,在她們母親那一個時代的職場婦女是充耳不聞的。


其實不只是家庭婦女,就是在象牙塔內的女性高級知識分子,也常為了要遷就世界上無所不在的男性的典範,要壓抑自己。這種自發性的壓抑,直到20多年前,才成為美國菁英大學討論的重點。


女性考慮事情關懷取向


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兩位教授的「男女對話」,多年來就一直被認為討論性別與教育最好的典範。原來同屬哈佛教育學院教授的郭柏格( Lawrence Kohlberg)和吉莉根(Carol Gilligan)當年為了小孩的道德理性的發展過程,曾有一場精彩的筆仗。30年前,郭柏格說,全世界的人大概都一個模式,當他們有意識到道德這回事時,就會有幾個郭氏所界定的發展階段。6年後,他的同事吉莉根不同意他的男性觀點,出版了《不同的聲音》(In a Different Voice),反駁郭柏格沒有把性別的因素考慮進去。她說,女性因為種種先天、後天因素,被制約(或建構)的情況下,通常她們在考慮一件事情是不是符合道德倫理時,先考慮的是當事者的感受,所謂「關懷取向」(care or ientation),不同於郭柏格所推廣的男性觀點下的「正義取向」( justice orientation)。


吉莉根這本書影響深遠,書雖已經出版了24年,但引發學界對性別與教育的論述不斷,結果9年前,美國時代雜誌選拔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25個人,她還和高爾副總統、勞勃瑞福等人,一同上榜。


其實性別與教育的議題,何止是道德理性的發展這個層面而已?對很多領域,女性已經不只撐起一片天。


讓我們來鼓勵下一代2、30歲的女性從業人員,可以大方做人,從此不要再有職場歧視問題。


更多新聞請看「工商時報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