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代旅遊進化論:慢遊
《遠見》雜誌2007年7月號 作者∣王一芝 攝影∣陳之俊 2007/8/6



國人旅遊已從第一代趕景點,走到第二代的深度旅遊,並朝向第三代無所事事的慢遊邁進。


旅遊觀念改變〉走太快,靈魂會跟不上身體;不再趕景點,從移動旅遊變成不動旅遊;自主性高不盲從,自助旅遊成為趨勢。


旅遊更進化〉住宿餐飲,是旅遊新風景;採BMW式交通工具,坐公車、搭地鐵,再加上步行;定點旅遊,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;主題式旅遊,跟著專家出遊玩出深度。


旅遊心靈雞湯〉過去是觀光,現在慢遊是觀己;內心的里程數,才是真正的旅行;想心靈養生?旅遊就樂於無所事事。


針對國人旅遊進化趨勢,《遠見》進行旅遊大調查,結果發現,一年國內外旅遊商機年產值3402億,27.3%的人想環遊世界、47%的人最想參加美食主題旅行……。


5月底,身兼旅遊節目主持人、旅遊美食作家,以及資深領隊的比利,應加拿大卑斯省旅遊局邀請,和多位旅行社的高層主管,遠赴溫哥華島參加慢遊體驗團。


翻開行程表,主辦單位並沒有安排什麼特別活動,甚至還有兩個下午,就是在海邊或樹林裡散步,這對一向提倡「旅遊目的論」的比利,非常焦慮。


一直以來,比利會把每次旅行的目的弄清楚,達到設定目標才肯回來。也因為如此,幾乎採自助旅行的他,每到一個城市,總是從早到晚填滿行程,還曾在倫敦一天趕了五場戲。比利決定,帶本小說,買一堆雜誌,帶去加拿大消磨那兩個下午。


試著慢下來以後,他發現,那兩個下午一點也不難過,從來不覺得自己浪漫的他,竟然初次聞到海的味道、春天的味道,比利說,帶在身上的小說,一頁都沒翻開過。


你也曾經要超完美旅行?

剛從不丹回來的旅遊美食作家葉怡蘭,也意識到,她的旅遊速度跟心態都開始變慢。


過去葉怡蘭的旅行很忙碌。每抵達一個城市,她會馬不停蹄地走和看,恨不得把所有經典景色囊括進行程裡,也不再重訪去過的國家。她的名言是,「人生最重要的事,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在體驗多少。」


當旅遊成為工作之後,她有非吃到不可的餐廳,一定要看到的風景,和不能沒拍到的照片,她自己稱之為「超完美旅行」。


在心力交瘁的同時,葉怡蘭開始問自己,旅行真的要「最好」嗎?可不可以「夠好」就好?

這一次不丹之行,她成為一個緩慢的旅行者,坐在一座海拔2000公尺的山谷前,悠閒地讀一整天的書,靜靜看著沒電可用的人民,到寺廟朝拜後,一家人拿著只有辣椒炒肉的便當,隨地坐下來野餐。葉怡蘭突然領略到,原來對體驗的貪婪,也是一種負擔,還不如慢下來,什麼都不想,悠閒地旅行。


就像是去年提倡的新生活運動,吃飯要「慢食」,生活要「慢活」,現在,連旅遊也要慢慢來。


新旅遊改觀念

走太快,靈魂會跟不上身體


在台灣,已經開始有人像比利、葉怡蘭一樣,親身體會到慢遊的美好,進而改變自己的旅遊方式。


他們不再追逐一個又一個的明星景點,而是放慢腳步,自在地欣賞沿途的山光水色,享受與當地人互動的樂趣,亦或是什麼都不做,就是閒晃。


如同台中新社鄉「薰衣草森林」民宿裡的一塊指示標誌所寫,「走太快,靈魂會跟不上身體。」


節奏∕不再趕場,不再湊熱鬧


「慢遊」這種對台灣人還算新鮮的旅遊方式,歐美人早在20年前,就已經開始,而且預期未來還會繼續風行。


5月的《Newsweek》就以慢遊為封面,報導2007年的全球旅遊趨勢。


報導中指出,十天遊覽十個城市的走馬看花行程,已經落伍,很多西方人不想度假時還要趕場,不願爭相趕往熱門觀光景點湊熱鬧,他們利用長時間的出遊,融入當地人生活,不買土產,少拍照片,只想帶屬於自己的故事回家。


慢遊另一個目的,則是為了響應環保。他們不搭飛機,回歸到坐火車、騎單車,甚至是徒步走路,享受在過程中悠閒欣賞美景的樂趣,「我不想錯過周圍的小事物,」一位力行慢遊哲學的英國人,接受《Newsweek》採訪時指出。


事實上,世界各國的旅遊局,已逐漸意識到慢遊的趨勢及商機,就連香港都在兩年前,以「羅曼蒂克旅遊」為名,招攬世界各國旅者,放慢腳步,好好欣賞香港。


觀念∕從移動旅遊變不動旅遊


現在這股慢遊風,已經流行到了台灣。


以前家裡開旅行社、擁有28年旅遊業經驗的雄獅旅遊策略行銷副總黃信川,感受最深刻。

他記得,20幾年前最流行的團體旅遊行程若非「馬星菲泰港12日遊」,就是「歐洲32日遊」,每天都在拿行李、check-in,扣掉坐飛機時間,平均一個城市停留不到兩天。



30年前曾在歐洲擔任台灣領隊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也說,當時台灣人到歐洲旅遊的心態,就和現在來台灣的大陸人一樣,他們認為只來這麼一次,一定要走遍每個城市,而且是快速地走、拚命地趕路,根本慢不下來。


這是嚴長壽口中所謂「第一代觀光客」。他認為台灣目前已明確走到深度旅遊的「第二代觀光客」階段,而且朝著無所事事慢遊的「第三代觀光客」邁進。


從交通部觀光局的官方數據看來,近五年國人出國的平均停留夜天數,雖然沒有明顯增加,但是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解釋,同樣十天,過去是到十個城市,現在卻傾向停留在一個國家或城市,旅遊方式正從「移動」變成「不動」。「可以確定的是,目前定點、深入的旅遊產品愈來愈多,已成為市場主流,」張金明說。


自主性∕不盲從,自助成趨勢


隨著國人語言能力提高、視野愈開闊,台灣人的旅遊自主性也愈來愈強。

根據觀光局統計,台灣人出國方式的團體、個別比例,已從十年前的6比4,演變為前年的3.5比6.5,不可否認,自助行才是未來趨勢。


「以前行程排得滿滿,客人誇專業,現在行程排太滿,沒有自由時間,反而會被客訴,」黃信川說。


現在的台灣旅者,似乎更清楚自己想從旅程中獲得什麼,不再盲從,「每一個人的『我』開始在旅行中出現,」葉怡蘭說。


負責東北亞線的雄獅旅遊總管理處協理兼發言人林承曄舉例,6月初,他帶團到日本仙台打高爾夫球,本想好心安排團員們到必去的「仙台三景」參觀,沒想到卻惹得他們不開心。

這群從沒到過仙台的團員們說,「我們只想換一個地方、心境打球,如果要看景點,還不如多看一個球場。」


除此之外,台灣旅人也不再奢望看盡全世界,反而渴望造訪同樣的地方。


雄獅旅遊的調查顯示,約有四成都會人會舊地重遊。葉怡蘭說,每次造訪的體驗不會一樣,再加上去了那個地方,並不代表真正去過,「我們在台灣住那麼久,誰能說他完全瞭解台灣?」


「台灣人這幾年在旅遊上的進步是,選地點比較世故,看事物比較深刻,」作家舒國治觀察。


新旅遊更進化

住宿餐飲,是旅遊新風景


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全民慢遊風,台灣剛萌芽的慢遊者,多為旅行經驗豐富的中產及高薪階級,他們正以各種不同型態展現慢遊概念。


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,莫過於「BMW」法國深度旅遊。


別懷疑,這可不是搭乘BMW名車遊法國,而是瘋馬旅行社專業經理、法國通曾一純三年前的創意。


BMW式∕公車+地鐵+步行


為了突破帶團遊法國的困境,她想出了帶團員搭公車(Bus)、地鐵(Metro),再加步行(Walk)的創新方式,暢遊兩條巴黎文化路線,貼近當地人真正的生活。


沒想到,曾一純這個方案推出不到半個月就成團,之後更是團團爆滿。


BMW這種既環保,又悠閒的新興旅遊方式,慢慢地也變成台灣慢遊者的最高指導原則,後來還衍生出各種不同「變形BMW」,例如像腳踏車(Bicycle)、摩托車(Motocycle)等。

而過去總是擔任旅遊配角的旅行元素,也成為主角。


舉例來說,過去供旅人歇息睡覺的旅館,已成為旅行目的地,像到杜拜住帆船飯店。或者原本載送客人,現在也是旅遊重點,像是東方特快車、青藏鐵路、瑪麗皇后號郵輪等。


定點式∕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


也有很多中產階級,選擇到國內低密度、慢速度的非觀光區進行慢遊。

悠活麗緻度假村董事長曾忠信就是看準定點慢遊趨勢,去年在離台北六個半小時車程的偏僻小村落旭海,蓋了住一晚動輒上萬元的牡丹灣。


據說,一位科技業大老闆帶著孩子千里迢迢入住,尚未抵達時,已經安排好到海生館、墾丁夜市……等景點。


一到門口,大家全數投票通過不走了,四天三夜的行程,就留在牡丹灣,騎車到海邊撿石頭,欣賞那一片連著海的旭海大草原,亦或是清晨4點半看日出,再回到牡丹灣泡溫泉。


12年前回鄉在金瓜石經營「雲山水」民宿,也是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吳乾正觀察,以往的民宿客人白天老是跑得不見人影,現在卻會以民宿為中心,在附近或乾脆待在民宿,恣意享受。


「這一、兩年客人玩的速度愈來愈慢,時間愈來愈長,」吳乾正說。


出遊時間加長不稀奇,有的台灣慢遊者更進一步住下來,擁有第二個家。


像是《東京生活遊戲中》作者Milly,連續前往日本超過25次後,為了能以東京的心情看櫻花盛開,Milly住了下來,本來只住一年,櫻花開完,她又想再看一次,於是又住到第二年。


甚至有旅行社推出在「家」旅遊,在峇里島租下一整棟的villa,能讓客人短期住下來,不被打擾,配有司機、廚師、管家,讓客人就如同置身於自己的豪宅。


主題式∕跟專家出遊玩深度


被視為從深度旅遊過度到慢遊的主題旅遊,可說是台灣目前最紅的旅遊方式。

從三年前時報旅行社常務董事林婉美大膽提出的「玩家帶路」創意,找來資深國際領隊,打出名人牌之後,這樣主題明確的旅行團,已經成為各大旅行社的必備商品,甚至連學學文創旅行研究室都如法炮製,找來「行程導演」教消費者玩出興味。


只要願意,可以跟美學大師蔣勳到歐洲,隨李清志飛到日本看安藤忠雄的建築,跟胡天蘭到香江品美食,跟卡神到紐約幫王建民加油。


16年前就曾協助雲門舞集規劃峇里島文化之旅的比利觀察,「文化旅遊已經走到顛峰,未來一、兩年,以生態為主題的旅遊將愈來愈受重視。」


很明顯地,旅遊是台灣社會的新明星產業。


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,1979年開放觀光後,從1980年約有48萬5000人次出國,到去年的867萬人次,26年間增加了近20倍。


皇冠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盧春旭指出,現在台灣旅遊書市場,已邁入繽紛多彩的成熟期。

台灣雅虎奇摩關鍵字搜尋調查也顯示,前兩年高達六成都是與旅遊相關的字詞,而三、兩好友坐下來,不是談美食,就是談旅遊。


新旅遊是心靈雞湯

過去是觀光,現在慢遊是觀己


旅遊需求之所以這麼大,導因於現代人面對現實挫折而產生的渴望。


在倫敦住了五年的旅遊美食作家韓良露分析,愈工業化的國家,愈需藉旅行來填補心靈的空虛,像英國,就是旅行最盛行的國家,「當台灣有那麼多人嚮往旅行,表示我們對生活不夠滿意。」


但是,偶爾的遁逃似乎不夠,現代人必須在旅途中面對自己,或是和當地進行對話,才能開放身心靈,重新獲得新生,而慢遊就是唯一途徑。


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指出,慢遊是一種相對於現實的快、不確定而產生的反思,屬於安靜和內省的穩定性旅遊。


「慢遊之所以變得那麼重要,是因為我們現實生活愈來愈沒有緩慢的元素,才要從旅行當中追求,」韓良露說。


但是慢遊到底該具備哪些元素呢?

慢遊不能趕,而是要讓心靜下來,感受到、看到、聞到及聽得到事物。


慢遊也不只是慢,而且要透過旅行來改造生命。作家王文華認為,慢遊並非單純指速度快或慢,而是在旅途中,感受到多少的自己,「過去是觀光,慢遊是觀己,」他貼切形容。

對他而言,旅行是重新和自己連線的方式。如果在旅途中,只收攬外界美景,卻無法和內在產生連線,根本不算旅行。


快,最大的缺點是,讓人變成機器,不再思考與感受,而慢遊就是藉由環境刺激和緩慢步調,尋回一個人最基本、最可貴的思考和感受能力。


內心的里程數,你累積多遠?

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從年輕歲月起,就獨自一人旅行歐洲,他正是最會在慢遊旅途中觀己的典範。安藤本來是位拳擊手,在1965年一次尋找科比意之旅,感受到建築的魅力,從此立志做建築師。「多數人去歐洲,頂多拍拍建築和教堂,就沒下文,但安藤拍的是他的內心,回來才決定改變人生,」王文華說。


正如同作家李欣頻所說,「內在走了多遠,才是旅行真正的里程數。」


劉維公期待,一旦愈來愈多人從事慢遊,台灣將邁入另一種生活風格的社會,「因為他們知道,自己要的是什麼。」


戴著眼鏡、外表斯文,談起旅行卻眉飛色舞的《TVBS周刊》發行人兼總編輯邱一新說,慢遊就是在尋找故事。


他記得,當他到南極參觀企鵝棲息地時,無意踢到一顆石子,滾到一隻企鵝旁邊,企鵝不但沒受到驚嚇,還搖頭晃腦起來,隨行科學家笑著解釋說,企鵝在跟他示愛,他才知道,企鵝有啣石丟情人的習慣。


又如,拜訪南極的中國長城科學研究站,科學家請他喝龍井茶時,告訴他,如果鑿100公尺深的冰取水,約是1000年前的冰雪,邱一新當時又驚又喜,因為他喝進口裡的,有可能是幾世紀前降下的冰雪。


「如果我只是快速瀏覽過冰天雪地的南極,網路上到處都是,又何必跑那麼遠?」邱一新生龍活虎地說著。


想心靈養生?就do nothing


慢遊的最高境界要屬「無所事事」。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最新出版的《旅行與人生的奧義》就提及,旅行最美妙的,不在去什麼名勝古蹟,或訂很緊湊的計畫,反而在於能有一段「漂泊的時間」,能隨心所欲到處走走,或花大半天無所事事地發呆。


不只他,嚴長壽和曾忠信同時間也提出「go there to do nothing」「do nothing」,他們講的都是同一件事,也就是旅遊無所謂目的,隨性、不受約束,不用非做些什麼不可。

「你去玩,為什麼要做很多事?做你自己就好,」曾忠信理所當然地說。


王文華將這種旅途中的無所事事,稱之為「心靈的禁食」。


現代人注重養生,不太吃大魚大肉,但心靈卻仍充斥大魚大肉,比如野心、夢想、煩躁亦或是愛情,如果在旅途中也能獲得心靈禁食,不也是一種改善自己的方式。


「有時候要得到成功和快樂,真的不在拚命做了什麼,而在於勇敢不做什麼。」王文華在〈發呆亭〉一文這樣寫道。


要出發了嗎?選個主題就上路


不同於壯遊是一輩子頂多一、二次的大旅行,純粹為了體會、感受及更清楚看見自己的慢遊,每個人都可以做到,而且天天都可以慢遊。


邱一新建議,想要慢遊的人,不妨以美食主題入門,規劃一個尋找食材之旅,讓自己逐漸產生緩慢的旅遊,例如找白松露,起碼就要耗費一整天,「在台灣,大家對吃的東西,比較願意花時間慢下來等。」


他認為,人生要富貴的方法有兩種,一是拚命賺錢,二是減少需求。慢遊亦是如此,不要太貪心,每一次只到一個地方,做一件事,或根本不做事都好。


閱讀旅行,是慢遊具體實踐方式之一,閱讀產生思考,自然會反映在旅途上,不會只有走馬看花,但是不要光看指南,那些四、五顆星的餐廳、旅館或景點,總會讓人無法抗拒,徒增緊張困擾。


不過,邱一新不鼓勵太年輕的人、或從來沒旅行過的人進行慢遊,因為他們的好奇心不可能剎那被滿足,還不如先以廣度為基礎,再做深度慢遊。

但如果旅行的心理年齡很早,旅行經驗很豐富,別再考慮了,就在夏天來一趟放鬆身心靈的慢遊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